I want to be a complete engineer - technical genius and sensitive humanist all in one!

Sunday, April 8, 2012

访曾文正公故居

拜访曾文正公故居一直是我的心愿,清明放假期间终于了却了这个小小的心愿。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清朝“中兴名臣”之一,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
曾公的故居现在位于娄底市,去的时候有一娄底的朋友一起随同,从娄底市出发开车估计要两个小时的样子才能够到达荷叶镇。
曾公的故居到了,依山而建。
远远的就能够看到一面硕大的“帅”字大旗随风飘扬。

曾公故居前随风飘扬的帅字大旗

曾公故居的前面是一大片水塘,塘水不深。时值四月初,湖南还是早春时节,荷塘里面残留着去年的残荷,或许这就是荷叶塘的来历吧。

曾公故居前的荷塘
几只大肥鸭悠闲的卧在池塘边上,晒着太阳,感觉生活也挺美好的吧!


荷叶塘悠闲的胖鸭子

这个是曾公故居的正门

曾公故居正门
曾公故居正门左边是一个当地居民依托曾公故居这个旅游景点自发形成的一个小市集,多卖旅游纪念品加当地的一些特产。同时是附近有一个售票点,参观曾公故居是要门票的,60元一张。
正值清明,我是怀着一种严肃的心情来拜访曾公故居的。
我从两年前读史读到曾公,对比中国历史上近代(中国近代的概念我比较认同徐中约先生的提法,大约从1600年开始)几个封侯拜相、建功立业的文人,着重挑选三人进行对比研究,按照年代排序是:王守仁、曾国藩、毛泽东。
论历史地位和影响:曾毛可并列,王居次;
论功勋:曾第一,毛二,王三;
论人品:曾第一,王第二,毛第三;
曾公是被现在的官方历史严重诋毁和贬低的一个人,这可能与他消灭清末的农民起义有关,要知道,目前官方那一套与太平天国何其相似?
都是以一种舶来品作为纲领性文件:太平天国是《圣经》,天朝是马恩著作;
都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天国搞了一个《天朝田亩制度》,天朝搞了一个MZD思想,DXP理论什么的,说白了他们掌握理论的解释权,怎么理解、怎么思考要听他们的;
都搞了一个虚无缥缈的远景吸引大家上当:太平天国是小天堂,天朝是共产主义;
之初都奉行公正廉明,之后都肆无忌惮;
太平天国趁列强欺凌中国之际崛起,TG也是由于日本的入侵而壮大,毛还是很感激日本人的;
前者说是农民起义,实际上领导人没有一个是纯粹农民起家的;后者代表工农,就更是一个笑话了。
......此处省略诸多文字,有兴趣的多读读历史,拿脑袋多撞下墙壁,发扬下独立思考的精神,自己总结吧!
我从来都认为参观历史名人故居要高价买门票都是一种非常令人不齿的行为,可是这种行为在大陆变得司空见惯。
人去、楼空、先贤的精神和思想荡然无存,却守着人家的宅子大肆的搞买卖,谋私利,说是管理和维护,居然连主人的生平都所知不详,真他妈的的够垃圾的啊!

到了门口,这个曾公故居的匾额


不知何人题写的匾额

从中门进入,正面对的即是久负盛名的富厚堂


富厚堂
本质上,娄底市把曾公故居宣传为所谓“民间最后一座侯府”是不正确的。
曾氏家族在富坨村本有祖业田庄,清咸丰七年曾国藩于此建立家庙,田宅后分归其弟曾国荃,同治四年移归曾国藩所有,在其弟曾国潢等主持下进行大规模修葺,同治五年竣工,曾国藩家属移居于此。同治六年曾纪泽主持在其南侧修建藏书楼并于同治八年完工。同治十二年曾纪泽又进行了大量翻修和扩建,称为八本堂新宅,至光绪元年,富厚堂建设全面完成,曾氏家族世代居住于此。
所以,实际上,这个仅仅是曾公的祖屋而已,远远算不上什么侯门府邸。
如果有人去山西或者安徽参观过当年晋商或者徽商的大院,就会觉得参观曾公故居非常失望,首先规模不大,远不如晋商、徽商那些大宅,而来建筑比较朴素,与豪华奢侈相去甚远。
1949年富厚堂由当地政府接管,1951年后为荷叶区/乡政府机关驻地,在文化大革命等历次运动中还是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这个非常严重的破坏,实质上意味这曾公的故居几乎算是重建的。
当看到曾公旧宅当年吃水的水井都被掩埋,后与近几年才重新被挖掘开时,与我通行的老婆说到,“除了地基和地名是真的,其余的全部都是假的”。

故居左边有一处天井,旁边的开阔房间放置着一副匾额,这是曾公为当时的部下,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彭玉麟题写的祠堂匾额:


曾公题写的匾额
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曾公之后的三位无不是曾公提携培养才成为晚期的清王朝之中流砥柱,连一向豪气冲天、藐睨天下的左宗棠也说: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

左侧房屋的二楼是曾公和曾公的长子纪泽的藏书楼


“公记”藏书楼
公记藏书楼是曾公藏书的地方,当年曾公战场归来带的最多的就是书。如今书架空空,上面摆放的那些只是古书的样本,一本原版书籍都没有。


“朴记”藏书楼
朴记藏书楼是曾公长子纪泽的藏书楼,这个已经人去书空,景区连放几本书样也懒得放了。
上个年代中期,国民党从大陆撤离的时候,曾氏后人将曾公的多年藏书,日记,书信等其他大量原迹全部撤往台湾或者国外,我说不清楚这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幸运的是这些真迹终于能够得以保存,不至于毁于历次的疯民运动。任何一个有心人都能够读到曾公原汁原味的著作,从中汲取到营养,而不是被篡改的让人感到可笑的历史记录;不幸的是曾公的故居处了地基没有一样是曾公的。












故居的一处天井


故居内几只觅食的鸡
一群鸡在悠闲的觅食,应该是景区管理人员的吧。这个,算是管理者的聪明还是愚蠢呢?


后山的一栋小楼
看介绍说这个小楼是纪泽建的,当然现在能够看到的也是前几年重建的,至于真迹,恐怕早已化为尘土了吧。


思云馆

在故居右侧,高出故居主题建筑富厚堂围墙之外的一个高坡上有一处平台,这便是思云馆的所在地。
思云馆系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曾公称其“五杠间而四面落檐,即极大方矣”。
咸丰七年二月,曾公父亲去世,公从江西军营奔丧返家。
此时,公父母双亡,为纪念双亲,取古代“望云思亲”之意,公在家亲筑思云馆。
居丧期间,“恪守礼庐”、“读礼山中”,即常居思云馆。
公在江西战场,每每失意,处境十分困难。因此,居丧之初,他有借“在籍终制”之机,认真烦死。通过反思,思想发生了极大变化(曾氏思想一生有三变:京宦时以“程朱”为依归;办团练时变为“申韩”;在家丁艰中再变为用“黄老之术”)。咸丰八年六月,公二次出山带兵,即运用“黄老之术”,“无人不拜,无信不回”,以“柔道克刚”而行之。
曾公与左宗棠本有“旧恶”,从家到长沙,即主动拜访左宗棠,并集“敬胜义,又胜欲;知其雄,守其雌”,嘱左宗棠为其书联,于是,两人交欢如初。
从此,曾国藩在政治、军事人都极为顺利。
年余以后,他即署理两江总督,终成“中兴第一名臣”。


思云馆内曾公和夫人欧阳氏的画像
曾氏之耕读家风,是其祖父星冈公遗下的“治家八字决”即:书、疏、鱼、猪、早、扫、考、宝(读书、种菜、喂猪、早起、扫屋、祭祖、睦邻),曾氏祖传家风至曾国藩时代得以完善成型。
曾氏家训以八本为经(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八宝为纬,经纬连贯,脉络相通,形成了一套完整可师的理论体系,历为典范,在其故里广为传颂,家喻户晓,并让不少家庭为之推崇、仿效,使家道兴旺。
曾国藩的结发之妻欧阳氏,系衡阳欧阳凝祉之女,清封一品夫人,一品候夫人,一品候太夫人。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年)二月,生于衡阳水口乡五马冲。其父为曾国藩受业恩师,与曾家早有交往。
欧阳夫人是曾氏优良家风的坚强悍卫者、实践者、发扬者。
这充分说明,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贤妻良母在有力的支持。

思云馆的中堂是一尊曾公铜像,铜像铸于何年何代已无从知晓。

曾公铜像

从思云馆沿小路下来,是一座小亭。小亭无名,当然是我不知道名字,再当然,小亭仍然是最近几年才建的,从前增家的真实面貌恐怕早已不会有人记得了,包括曾氏的后人。因此,我也懒得去追究这个小亭到底叫什么名字了,姑且就叫它小亭吧。



出大门,现在的曾公故居一角还是隐匿于绿影之中。



曾公故居内夹杂着穿大清服装照相的摊贩,到处乱窜的小狗和扑腾着翅膀找东西吃的鸡鸭。
大门口的厢房已经改成销售曾国藩的各种纪念品,外加销售有关曾国藩的乱七八糟的文化产品,在我看来十之八九都算是文字垃圾。
走出大门,我心中充满了感慨。
近代湖南的崛起,始于曾国藩。
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这一怪胎之后,天下督抚半数出自湘军。
伴随着消灭太平天国而兴起的洋务运动风起云涌。在曾国藩的高足李鸿章的推波助澜下正在中华大地蓬勃展开。洋务运动又使得多数的三湘士子们开阔视野,在近现代中国涌现出大批的人才。
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故居被搞成这个样子 - 除了地基是真的,其余都是假的!
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啊!!!
无语的很。

Labels

Follo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