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毕业后没有读研直接找工作了。
一来我根本不想读研,向往自由的生活,不愿意被人管的太久;二来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觉得二十好几还不工作赚钱养活自己,太不好意思了。要不我当初就会去读军队系统的院校,还免费呢!
我参加了工作。
本来也是家里有屋又有田,生活乐无边的!可读书的直接结果就是我眼界大开,向往外面的世界。一个小时候很好的兄弟曾说,要是不读那么多书,早早的娶媳妇、早早的生娃娃,男耕女织,农闲的时候打工做活也不错!呵呵,蛋扯多了!
我当时满腔热血,在大学读的通信工程,设计电子方面的东西比较多。总的认识就是信息行业我们不行,软件不行,硬件更不行。支撑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硬件是INTEL,软件是Microsoft。看看教材,《微机原理》必是INTEL的X86,扫盲性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就像是微软的培训教材。
我早早的成为了技术愤青。鄙视MS,一头扎进GNU怀抱的时间也算蛮早的。当然,直到今天也没对GNU有啥卓越贡献,只能算个伪GNU粉丝。如果说使用GPL性质的软件也是贡献的话,我只好承认我这些年还是不遗余力的做了点微薄的贡献的,起码我自己,我女朋友都慢慢习惯了Linux、OOo......
参加工作的时候有很多领域可以选择,我当时做了个比较详细的分析,要知道换个工作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要是换行业怕就难了。我选来选去选择了IC设计行业,做芯片,似乎是高科技,比价适合我的心情。
对于职位的选择我想多说几句废话给各位做个参考。职位的选择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一旦选择了一个职位,给自己未来留下的回旋和调整的空间就会非常小。一个公司若不好,可以换另一家;一个老板若不好,可以换另一个。但是选错了职位,你就要一切归零,从头开始。当然,有时候从头开始并不可怕,但是,你如果能不去走这个弯路岂不是更好?
选择职位时,除了要考虑职位的发展空间外,还要考虑自己与职位的适应性,要考虑自己内在的一些特质和需求。
我刚进入的一家公司是设计多媒体处理器的,ARM-Based。老板是硅谷的博士,很牛,在硅谷已经有成功创业的经历,后来创办的公司被高价收购。回来搞了一大笔钱之后就轰轰烈烈的干起活来了!
老板的硅谷精英思维很浓厚。老板说过小公司挑战大公司是硅谷一直以来的一项传统,所以我们一开始也是把自己定位于高端产品,把竞争对手瞄准Intel、Freescale、德州仪器等强大对手。这样,我们研发产品一定要用最尖端的技术,工艺也用最先进的,实现的功能一定是别人还没有实现的。实质上我们的产品尽管跟国外最先进的产品还有差距,但我们的起点确实不错。我们的市场策略也是以瞄准国际性的大客户为主。
这样,我们的第一款芯片花了三年的研发时间才面世。
就像没有零缺陷的软件一样同样也很难有零缺陷的硬件。我们的第一颗芯片是有不少缺陷的。它发布的同时,它的升级版也开始了研发。又过了一年,升级版发布了,修正了不少bug,产品功能更加强大,功耗更低,更具有性价比。
可惜的是金融危机来了!
国内IC产业总体上是过度外向型,订单和技术严重依赖国外。此外,一些具有海归背景的IC设计企业资本大部分受制于海外(我们的投资方就来自日本),中低端IC消费类的应用市场过度依赖出口。在宏观经济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随着订单的抽走、风险资本的搁浅、国际市场需求的萎缩, IC设计公司生存环境迅速恶化。
在2007-2008金融危机重灾年,多数IC公司都活的很艰难(智多被收购、展讯苟延残喘),行业正在进行大幅度调整。
对于我那家公司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投资方软银亚洲(Softbank)支持的风险资本基金早在2007年底便提出了冻薪要求,并在2008年4月份 要求采取更为极端的举措---强制裁员,于是公司150多人的队伍最后杀到30人左右。
IC行业,特别是消费类IC收到重创。原因很简单,这个领域属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之后追求更高层次享受的需求,非生活必需品。危机爆发之后,人们收入减少,相应这些作为生活费必须品的需求就会大规模减少。反倒是蔬菜、粮食等生活必需品行业受到影响最小。
奉行精英主义;以技术为导向,模仿别人是可耻的;产品研发走高精尖路线;开发客户以大客户为目标;一开始就瞄准国外市场……
上面就是典型的硅谷风格。
与此同时国内同样做多媒体处理器的瑞芯微、君正集成电路(来自方舟团队),瞄准国内中低端市场,稳打稳扎,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走的正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路。低调赚钱。
我觉得在全世界都来中国淘金的情况下,除非个别原因,一家立足中国的公司更应该首先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然后再考虑走出国门(参考华为、腾讯)。眼高手低和好高骛远的不仅仅是个人容易犯的错误,作为公司同样容易迷失方向。时刻记得,这是在中国,要了解中国国情。
I want to be a complete engineer - technical genius and sensitive humanist all in one!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